中新網貴陽7月12日電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於7月11日在貴陽舉辦“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分論壇。原國務委員戴秉國出席論壇併發表題為《開放包容 共建21世紀絲綢之路》的主旨演講。
  以下是演講全文:
  尊敬的主持人,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出席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會。今年的年會首次舉辦絲綢之路分論壇,將生態文明和絲綢之路結合在一起,契合時代潮流和領導人倡議,反映了絲綢之路沿途數十個國家幾十億民眾的心聲。
  大家知道,在漫漫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劈荊斬浪、排除萬難,開闢了海陸絲綢之路,為東西方的交流、溝通、融合,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歷史已經證明: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溝通中外、互通有無的共同繁榮發展之路。絲綢之路髮端於中國。陸上絲路途經中亞、南亞、西亞、歐洲以至北非,穿越近30個國家,全長近8000公里。海上絲路穿過黃海、東海、南海、太平洋、印度洋,近抵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遠達南太諸島、南亞各國乃至東非。中國通過陸海絲路輸出了什麼?不是刀與劍,血與火,而是絲綢、瓷器等大量商品和井渠術、冶煉術、蠶桑術、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等古代文明成果。同時,各國的苜蓿、葡萄、胡蘿蔔、胡椒、胡桃、石榴、大蒜、香料、珠寶、琉璃等物產源源東來,西方的玻璃製造、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術等也傳入東方。2000多年來,陸海絲路上來來往往的物流、人流和技術交流大大提升了各國生產力和民眾生活水平,推動沿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經濟一次次走向繁榮。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各種文明相互交融借鑒的共同進步之路。上個世紀的英國哲人羅素曾說,不同文明的接觸,常常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絲綢之路綿延200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東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史、互鑒史。一部部中國、印度、西亞、羅馬、希腊等東西方文明的歷史更是見證了絲綢之路超越道路和流通功能、推動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相互融合的輝煌歷程。從張騫、鄭和西行的偉大創舉,到馬可·波羅、利瑪竇坎坷艱辛的東方之旅,無不彰顯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於異域文明的發自內心的好奇、尊重與求索。在中國,唐玄奘沿著絲綢之路取來印度的真經,以佛教為代表的異域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而中國本土特有的謙和、順勢而為的精神又為各種異域文化發揚光大提供了包容的土壤。在西方,以伏爾泰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們也許從未到過中國,但他們卻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儒家、道家、《易經》等中國典籍中敏銳地發覺和吸取了中國在道德、法律、文官制度等方面的精髓,推動歐洲實現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正如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當年所說,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在“中國看到了一個理性、和諧的世界,這個世界聽命於自然法則且又體現了宇宙之大秩序”。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親仁善鄰、追求和而不同的和平友好之路。如果用一個字來歸納中華民族精神最根本的特性,我以為,那就是“和”。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強調陰陽調和,“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不結盟、不黷武、善與鄰、管好邊的四原則,主張內外均和,不用兵革,開放國門,唯善是舉。這一“和”的思想對絲綢之路的開闢乃至對中華民族2000多年來的對外政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陸海兩條絲綢之路首先是中國與周邊的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大道通途,居相鄰,路相銜,情相近、心相通。可以說,2000多年來,絕大多數時間里,陸海兩條絲綢之路上流動的都是和平、友誼、繁榮和文明。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2000多年的滄桑巨變改變了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的面貌,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乃至數據化革命把我們帶入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期。而另一方面,人類又共同面臨一系列的難題和挑戰,其中,一個嚴酷的事實是,我們所說的21世紀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絕大多數都還是發展中國家,還存在著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的老大難問題,還居住著為數眾多的吃不飽肚子、喝不上乾凈水、缺醫少藥的貧困人口。要和平、要安全、要發展、要就業、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日益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帶一路”理念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指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出路。今天,我們建設21世紀的絲綢之路既要繼承發揚古絲綢之路的好傳統,又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共同創造新的輝煌。
  我想,首先,需要共同營造一個持久和平穩定的國際地區大環境。絲綢之路沿途各國大小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傳統不同,但大家求和平謀發展的願望是共同的,各國間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命運是共同的。各國都要致力於維護新的海陸絲綢之路沿途地區海、陸安全,要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個處理國家間關係的黃金法則切實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友好相處。沒有和平穩定的大環境,21世紀的絲綢之路建設將是一句空話。我們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絕不走擴張稱霸的死路。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充分證明,即便在漢唐這些中國強盛時代,中國人始終是絲綢之路上和平和友好交流與合作的使者。21世紀,中國仍然始終是維護絲綢之路和平穩定的重要力量。我們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願與世界各國特別是絲綢之路沿途各國一道共同致力於為21世紀的絲綢之路建設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和地區大環境。不管中國將來如何發展強大,這一條都不會改變。
  第二,建設21世紀的絲綢之路需要有一個開放包容的心態。去年我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就是心態決定生態。實際上,世界上好多東西都受到人們心態的影響。我們不僅要講生態文明,更要講心態文明。當前,在人類社會日益緊密互聯的全球經濟體系中,商品流、服務流、金融流、數據流、通信流、人員流、知識密集型流等等,相互交織,改變了、而且繼續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態。在這樣一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而又勢不可當的歷史潮流中,要想成功建設21世紀的絲綢之路,有著不同文明和發展水平的沿途國家應當本著海納百川的胸懷,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极參与進去。誰都不要孤芳自賞、唯我獨尊;不要同舟共擠,而要同舟共濟;不要只想自己發展、妒嫉別人發展;不要只想自己好、唯恐別人好。要把別人的發展視為自身的機遇,並努力促進別人的發展從而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發展機遇,以實現各自在更高水平上的發展。總之,大家的心眼都要大一點、好一點、善一點。縱觀人類發展歷史,一種文明不可能唯我獨尊,各種文明和而不同,和諧共處才是常態。一個國家不可能永久領先,此起彼伏,你追我趕,相互促進才是常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才能天下大同。
  第三,建設21世紀的絲綢之路需要惠及沿途國家的民生。我們常說,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新華社記者曾經問哈薩克斯坦一名21歲的女大學生愛拉,“如果把漢語、石油和絲綢之路三者放在一起,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愛拉回答說,就是兩個字,“就業”。13年前,來自也門的阿裡在中國廣州開了第一家沙巴餐館,7年前,他又在浙江義烏開了第二家。阿裡說,“我的夢想是拿到一張中國綠卡”。也許,21世紀絲綢之路建設的偉力就來自這些不同國家、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個體民眾當中。只有讓絲綢之路帶來的繁榮與發展惠及沿途的國家、城市、社區和普通民眾,讓大家共享發展的成果,共同沐浴在和平安寧與繁榮富貴的陽光當中,21世紀絲綢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第四,建設21世紀的絲綢之路,需要加強生態環境合作,發展綠色經濟。樓蘭王國和古巴比倫王國今天已湮沒在黃沙之下,一些歷史名城和建築奇跡淪為廢墟或文物。我們不能苛求於古人,但今天建設“一帶一路”,必須汲取歷史教訓,避免再犯讓我們的後人扼腕嘆息的錯誤。我高興地得知,在中國政府正在制訂的“一帶一路”規劃中,生態文明建設得到高度重視,生態環保領域的國際合作有望全面推進。作為起步,眼前中國和新加坡正合力打造生態城,中國與歐洲攜手共建清潔能源中心,瑞士有關部門和貴州共同規劃生態鄉村藍圖。我看到前些天的《貴州日報》講,畢節市一個叫穿岩村的小村莊,石漠化非常嚴重,“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越墾反而越窮,後來,當地政府和老百姓轉變思路,退耕還林,種藥材和果樹,去年人均收入接近1000美元,高過全省平均水平。這樣的事聽起來多麼地鼓舞人心啊!今天,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許多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都面臨一個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辯證關係的課題,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同時也是世紀性的課題。如果沒有經濟的發展,沒有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者把貧窮愚昧當成“原生態”加以固化,那麼生態保護就失去了意義。但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又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習近平主席說得好,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相信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各國都會高度重視綠色發展,高度重視環保合作。可以指望,綠色絲綢之路終有一天會鋪設成功!
  第五,建設21世紀的絲綢之路既要積極推進又要順其自然,順勢而為,穩中求進。建設21世紀陸海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事業,同時又是十分艱難的事業。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老絲綢之路的形成也有其內在規律。同樣,21世紀絲綢之路的建設也要註意把握好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自然生態發展的內在規律。要堅持絲綢之路的開放性和多元性。21世紀絲綢之路不應僅局限在中國周邊,也不局限於亞洲,而是一個跨地區、跨領域的合作體系;不僅應包括次區域的合作,也應包括經濟走廊、互聯互通、海上通道、海洋資源開發、人文交流等各個方面;不僅是一條發展、繁榮的經濟帶,更應是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居、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人間樂園。建設21世紀絲綢之路,我們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還要有恆心。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百折不撓,扎扎實實,堅持不懈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一代一代做下去,必定會走出一條越來越寬廣,不斷造福亞洲、歐洲、非洲乃至全人類的現代陸海絲綢之路!
  女士們,先生們,
  我的家鄉貴州與古代絲綢之路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我要自豪地告訴大家,貴州與古代絲綢之路有著深厚的淵源。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位於今天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楚國與古印度就在進行絲綢和琉璃等商品的貿易,而貴州則是兩國商旅的必經之地。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漢朝政府開闢了從中原到緬甸、印度和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貴州又是其中一條重要的路徑,今天仍能找到不少古驛道和古驛站的遺跡。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上世紀50年代對周恩來總理講,他小時候曾和爺爺一道走過這條古驛道,經過貴州的鎮遠古城再到中原游歷,“山間鈴響馬幫來”,給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去年,我第一次來到鎮遠古城,我發現,它還是一個不同文明、文化、宗教融合的典範之地,這裡的青龍洞古建築群中保存著佛教的禪院、道家的道觀、儒家的書院和商旅的會館,出世與入世、世俗與脫俗、商賈與宗教之間,在這裡做到了比鄰而居、和諧相處。
  去年,貴州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8%,多年來保持著平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這個增幅排在全國前列。地球上同緯度地段,絕大多數都是沙漠荒原,而獨有貴州保持著這一片青山綠水,很不容易,彌足珍貴。綠色的貴州,就像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片綠肺,為中國、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做著重要的貢獻。
  貴州正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貴州人民為生態文明而努力,因生態文明而受益。這些都令人欣慰。我衷心祝願,貴州牢牢把握自身優勢和建設新絲綢之路提供的歷史機遇,穩步推進改革開放,不斷開拓創新,大力加強生態環保國際合作,努力成為21世紀絲綢之路建設的榜樣和先鋒。
  謝謝大家!(完)  (原標題:戴秉國:開放包容 共建21世紀絲綢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f62qfyff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